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学生工作 >> 团学工作 >> 正文

【百年百瞬 回望初心③】施复亮:小山村里走出的新青年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21-04-09 [来源]:金华发布 [浏览次数]:

编者按

 为庆祝建党百年,中共金华市委组织部与金华日报社、金华广电总台联合策划推出“百年百瞬,回望初心”特别报道,以一人一短文一微视频的形式,选择全市百名各领域、各年龄层党员,链接建党百年来发生在八婺大地的动人瞬间。

今天推出第一篇章“开天辟地、八婺先驱”之《施复亮:小山村里走出的新青年》。敬请关注。


施复亮:小山村里走出的新青年

惊蛰刚过,春雨如酥,桃花绽放,金华市金东区源东乡东叶村又迎来了一批批游客。数间白墙黑瓦木椽飞檐的宅院门口匾额上写着“施复亮施光南故居”。

“施光南我们知道,施复亮是谁?”好奇之余,游人不免刨根问底。对于故居的来历,东叶村每个村民都能说上一两句,只是他们知其然而不其所以然。村里一名老人说,1933年,施复亮为了摆脱国民党的追捕,回到东叶村,与夫人抬石挑砖,自建了这座房子。当时施复亮带了十几个箱子回乡,大家以为他在外面发大财了,结果里面全是书……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纵观施复亮的一生,正是接触了进步书籍,从而开启了革命生涯。他不仅是最早的党组织——上海共产主义小组五个创始人之一,也是第一任团中央书记、中国民建创始人,建国后任劳动部第一副部长。


一个新青年的诞生


施家四世同堂,世代务农。

一年春节,施复亮上山捡拾松毛、枯枝回来,看到大门上贴着“状元及第”的门神,他问母亲:“状元是什么?”母亲告诉他:“状元就是书读得最好的人。”

从此,施复亮的心里埋下了一颗读书种子。

书读得多了,追求真理的新芽也悄悄萌发。1915年,日本强迫中国签订了“二十一条”,年仅十七岁的施复亮气愤至极,“读地理,读到被割被租的地方,则热血沸腾,誓要恢复他。”

1917年,19岁的施复亮在舅舅资助下考上浙江公立第一师范学院,接触到当时的新文化思潮,第一次看到《新青年》上有一篇陈独秀的文章《复辟与孔子》,不由大骂陈独秀无理。不曾想,他正在成为一个陈独秀所预言的新青年。

1919年3月,施复亮的母亲病重,施复亮从老师和同学手中筹集一笔钱,一天一夜赶了两百多里路回到老家为母亲治病。可没想到他的父亲为了生意,挪用了钱财。等他获知实情再次回乡,母亲已经病入膏肓。整整三个晚上,他服侍床前,五内俱焚。当他向不省人事的母亲辞别时,内心已作出选择,“我要救社会,我要救社会上和我母亲一样遭遇的人!我母亲已无可救,我不能不救将成我母亲这样的人”。

1919年11月7日,施复亮的《非孝》在《浙江新潮》发表,惊雷乍响,一鸣惊人。《非孝》成为支持五四运动的一个新的导火索,一师风潮如火如荼。陈独秀曾在《新青年》杂志上用“天真烂漫,十分可爱,断断不是乡愿派的绅士说得出来的”来评价《非孝》等文章。

在《回头看二十二年来的我》中,施复亮这样写道,“我的非孝,目的不单在于一个‘孝’,是要借此问题,煽成大波……从而建设一个新社会,非孝的意思很简单,就是反对不平等的‘孝顺’,主张平等的‘爱’”。

一个新青年就这样诞生了。

 
挑起共青团重建重担


因当局封杀,施复亮、俞秀松等到北京参加陈独秀和胡适创办的工读互助团(无政府主义)。很快,工读互助团失败了,但施复亮悟出了一个新的道理,“社会改造的根本问题是经济问题,必须首先推翻私有制”。

1920年3月,他与俞秀松两人到达上海,参加了陈独秀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并参与党纲的讨论和修改。1920年6月,陈独秀、施复亮、俞秀松等5人决定成立共产党,这个筹建工作五人小组可以说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最早的5个党员。

1920年7月,施复亮受陈独秀委托到日本筹建中国共产党日本小组并担任负责人。从上海到东京,新思想、新文化的前景和希望在他眼前展开,施复亮投身马克思主义研究。一天,有人对他说:“要想飞到天上去,只有发明了飞机才有可能,否则是空想。”施复亮不禁茅塞顿开,在《我底最近觉悟》中写道,“不从实际上做工夫,革命决不会成功”。

回到上海,施复亮成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社会青年团创建初期的参与者之一。1922年5月5日,在广州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施复亮当选为团中央书记,挑起恢复和重建社会主义青年团的重担,到1922年5月,全国有17个城市陆续成立社会主义青年团的地方组织。

 
把阳光播撒到别人心里


1927年,“四一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相继爆发,因白色恐怖压迫,施复亮辗转北京上海等地学校教书育人、编译著作。1933年,他回到家乡东叶村,在老宅里编书译著。1929年到1936年间,施复亮编著了《资本论大纲》《经济科学大纲》《现代唯物论》等20余种译著,为传播马克思主义,宣传社会主义革命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1946年2月10日,震惊中外的“较场口血案”发生。施复亮作为主席团成员,被拳打脚踢并被推到台下,伤势严重。在重庆的周恩来、邓颖超亲自看望施复亮,让他感动万分。

新中国成立后,施复亮任劳动部第一副部长,生活条件有了很大改善,但他仍然保持农民的本色。他的一双皮鞋穿了20年,一件毛巾布衬衣,补了好几种颜色的补丁。他为家乡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写信给东叶村农会,将他家那座两层小楼房捐献给村农会办民校,还将自有的四亩地也捐献给了民校,用以补充民校的办学经费。

他没给子女留下任何财产,临终前将最后一笔积蓄捐给自己的故乡——东叶村,用来筹建学校。1982年6月17日,《人民日报》发文称他为“民主革命时期的英勇战士”,这个心里有阳光的人,把阳光播撒到别人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