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艾青这句诗耳熟能详,这一次,它被翻译成英文作为“线上博物馆”的英文讲解词,由此向外国友人缓缓拉开浙江金华文化的丰厚篇章。
英文版的金华“线上博物馆”是上海财经大学浙江学院婺文化译播研究中心在疫情防控期间策划推出的实践教学内容。“中心通过中英文语言载体,以翻译、传播与研究为路径,服务地方文化,讲好金华故事。”该校外语系副主任徐玉书说,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和文化研究等方式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历史观和文化观,也吸引了一大批外宾对婺文化的兴趣。
接待留学生团
文博翻译打开窗口
婺文化译播研究中心成立于2019年5月,活跃着一批热爱婺文化的外语系师生。他们走访金华地区的文博单位,对话文博人物,翻译文化故事,并围绕婺文化翻译与传播进行研究实践。
研究中心虽然很年轻,师生们从事婺文化译播的活动却由来已久。2015年9月,随着金华市博物馆正式开馆,该校师生便义务为博物馆做中英文志愿讲解。2018年至2019年,双语志愿者们在博物馆接待了13个外国团队,包括南非市长团、德国迪恩市长、法国安德尔省夏斗湖市市长团等。
2019年,金华一中的外教老师Thomas Worthy在听完讲解后给志愿者团队点赞:“感谢你们的讲解,让我对中国文化和金华文化增进了了解,也体会到学生对文化的热爱和专业水平。”
接待中学外教团
目前,英文志愿讲解还延伸到了金华市城展馆、八咏楼和侍王府等单位。大三学生徐浠静来自温州,她曾在金华市讲解员技能比赛非专业组获得二等奖。“在金华做英文讲解的经历让我深深爱上了婺文化,也对文博产生浓厚兴趣。”徐浠静说,假期出游她已习惯性在第一时间参观当地博物馆。
英文讲解之外,团队还与市博物馆合作编译《金华市博物馆实用英语》和《婺宝传奇双语读本》,以满足实践教学与博物馆中英讲解的需求。其中,《婺宝传奇双语读本》有8万多字,详细介绍了70余种金华出土的文物。
“我们做婺文化英语课程建设也有多年。”研究中心主任李慧介绍,相关课程已列入外语系专业选修课,将历史文化和语言学习相结合受到学生喜爱。至今,学校老师已陆续研发编译《婺文化英语教程》《金华文化双语读本》《婺风家训双语读本》《婺剧英汉双语读本》等教材和读物。
让金华文化走向世界
“三四年的课程和实践沉淀让中心的建设和发展水到渠成。”李慧介绍,中心分设了聚焦金华文化中英文、聚焦金华非遗传承人访谈和聚焦实践教学基地金华市博物馆讲解等多个栏目。其中,文化大课堂栏目指导师生制作婺剧脸谱、古风头饰等金华特色文创产品,向世界播报婺文化之美。
婺剧脸谱大课堂
中心还陆续邀请婺剧演员、非遗传承人走进课堂,让学生近距离接触婺文化并创造性地开发文创产品。“2019年7月,我们在菲律宾圣保罗大学分享了婺文化英语教学课程,展示了学生们的文创产品。”李慧说,以传统剪纸作品为模板的文创作品受到外国友人的喜爱。
2019年6月,中心组织30名师生历时3天分团队走访了东阳博物馆和中国(东阳)木雕博物馆,访问了东阳11位非遗传承人,一一录制访谈视频。眼下,《匠心·初心——东阳木雕竹编大师访谈录中英对照》一书已完稿。“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被东阳木雕文化深深震撼,学生的感言也收录书中。”李慧说。
首期木雕大师陆光正的双语访谈视频已通过研究中心微信平台进行发布。视频中,陆光正寄语:“希望有关部门和学校同我们一起宣传中国文化,继承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发扬传统文化作贡献。”
“线上博物馆”项目则从历史学、地质学、工商学和文化遗产学的角度,分期解读金华这片神奇的土地。眼下,首期用英文讲述关于上山文化的8分半视频已通过中心公众微信号推出,并得到市博物馆的关注。
课程和实践之余,团队静心研究,“基于项目学习的‘婺文化’大学英语教学探究”被列入浙江省十三五教改课题。
(金华日报记者 孙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