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学生工作 >> 学工新闻 >> 正文

LinkerS| 教师赴实践 走在第一线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17-10-30 [来源]: [浏览次数]:

新编辑静静~~ 上财浙院外语系 2017-10-30

背景介绍

与金华市博物馆建立合作关系已有两年之久,在这两年内,共有200余学生参与了博物馆的秩序维护、中英讲解、文博大讲堂、文化三下乡、文稿校对等活动。以金华市博物馆为服务基地的LinkerS双语志愿团队也受到了馆方、学校和社会的肯定和支持。为了更好的增强学生的实践讲解能力、提高学生专业能力和提升志愿服务精神,我系三位教师李慧、王芳和曹艳梅利用暑假时间,深赴金华市博物馆开展实践学习和工作,收获颇多。

数字解读

1个月,3位老师,5天学习,15天翻译,4万字译文;3次接待外团;调研7个博物馆,7份实用参考资料,5千字图文调研报告;1册署名的金华市博物馆难词译文,1份近10万字的双语文化讲解材料。

翻译篇

在接受金华市博物馆的五天培训之后,我们开始了金华市博物馆讲解词的整理、翻译和校对工作。古称婺州的金华地区,历史悠久,人文底蕴深厚,由此形成的婺文化内涵丰富,个性突出,从某种意义可以说是浙江乃至江南地方文化多样性和共融性的一个标志。所以在翻译过程中,我们遇到的最大的困难,是理解婺文化。翻译中,我们遇到了婺女争华、婺学婺商婺剧、三教合一、叱石成羊、断齿纹身等;生僻词“镞、钺、锛、罍、铙、璜、鑑、鐎、甑、碓、曌”等;诗句“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以及民谣“红黄泥 红黄泥 晴天刀戳不进 雨天像蜡烛油 只长个癞痢头”。 本着“信和达”的原则,我们一方面和馆方文化专家以及讲解员沟通,另一方面在网上查阅文献,对讲解词中的诗句、典故、难词等追根溯源,力求找对最地道和最接近原文的英文。校对的时候,我们三人集中在馆方,一个字一个字的扣,一句话一句话的捋。历经半个月,完成了博物馆固定展厅讲解词的英文译稿共4万余字。除此之外,完成了临时馆的翻译和校对工作。7-8月份的临展“越地佛韵”和9-10月份的临展“喜上眉梢”。接下来,要准备11月份的临展“古训新风(金华家规家训联展)”。

讲解篇

7月的金华烈日炎炎,但也没有挡住我们几个前去实践讲解的步伐。在初步完成讲解词译文之后,我们接待了来自法国、南非和美国三个外国团。在英文讲解过程中,三个人互相搭档。一人讲解,一人拍照,一个记录讲解时出现的问题(包括自身讲解问题,外国友人提出的问题和聆听讲解时出现的各种微表情),如此轮换,互相合作,以便获得跨文化交际和英文讲解培训的第一手资料。我们发现,由于地域和文化不同,参观人员的兴趣点也大不相同。美国的团是大学老师组成的,她们对于人权、思想和教育比较感兴趣,提出的问题比较有针对性,法国的团是大学生组成,他们对于民俗生活艺术比较感兴趣,南非是一个政府团,他们对行政建制和政治历史比较感兴趣。总体说来,都是比较有素质的参观者。

李慧、王芳、曹艳梅老师在讲解

与南非政府代表团合影

调研篇

为了更好的进行讲解实践和向馆方提供文化资料,我们趁各种机会,外出调研,以充实我们的文化底蕴以及拓宽我们的文化视野。不仅参观综合类博物馆,还有专业类博物馆。分别有计量博物馆,永康博物馆,瑞安博物馆,浙江省博物馆,科技馆,四川省博物馆,四川大学博物馆,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等。除此之外,去体验所在省市的文化名街。在调研的时候,我们记录下各大博物馆的展厅布置和内容特点,展厅中英文讲解词,展品的中英文翻译,志愿讲解员活动安排以及文创产品。并在合适的时候,获取博物馆的电子版讲解稿。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各地政府对博物馆的重视,对文化产业的重视是非常之高,这也是当下提高国民文化自信,将中国故事讲出去的体现!

结语

文化既是一种精神价值,又是一种生活方式,它是在人们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的过程中逐渐孕育、积累、发展起来的。国学大师钱穆说:“文化即是人类生活之大整体,汇集起人类生活之全体,即是文化。”每个地区、民族和国家都有自己的文化,不同地区和群体的文化又各具特色。金华文化历史悠久,名人辈出,影响甚远。作为地方高校师生,系统挖掘和整理婺文化,用中英文介绍婺文化,是我们的责任也是义务。